儘管美國政府頻頻以「安全隱憂」為由質疑中國無人機,但現實需求正使美國農民對中國製造無人機及相關系統的依賴,日益加深。 據《南華早報》昨日(8月17日)報導,美國肉類出口聯合會副主席布倫茨(David Bruntz)在內布拉斯加州經營牧場,他近期尋找用於監控牛群的無人機時發現,唯有中國大疆能提供「價格合理」的方案。大疆針對農業推出的播種、噴灑農藥和追蹤牲畜等專用方案,在美國農業領域迅速普及。布倫茨感歎:「中國無人機普及速度相當快。」 布倫茨與內布拉斯加州的許多農民一樣,擔心中國產品的供應鏈可能會出現中斷,但當下,他覺得自己沒有其他選擇。對比美國本土製造的同類產品,中國的相關產品不僅價格親民,在性能表現上更是技高一籌,可謂價廉物美。他直言:「他們在很多技術領域確實有優勢,美國的解決辦法是自己去研發。」改用美國設備對農民而言「既不容易,也不化算」。 事實上,在美國農業領域,中國技術的身影遠不止體現在無人機上。內布拉斯加州的養牛戶透露,他們使用的智慧耳標和控制系統也「廣泛」採用了中國技術和零部件。 無人機市場調研機構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資料顯示,全球70%至80%的商用無人機由中國製造,並在感測器、速度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生產中占主導地位。 美國智庫CSIS報告更指出,大疆佔據美國商用無人機市場90%的份額,並正積極拓展農業等工業應用作為新增長點。 儘管中國無人機產業為生產生活帶來便利,美國卻持續以「資訊安全風險」等無端理由施壓,包括將大疆列入「實體清單」、推動國會立法審查並可能禁售、以及啟動專項審查為加征關稅鋪路。中國商務部嚴正指出,美方此舉是濫用國家力量打壓他國產業,損害全球供應鏈穩定和美國消費者權益。 專家分析認為,美國短期內不太可能限制中國生產的農業無人機使用,因政府不願得罪大量生活在「紅州」且依賴中國產品的農民。不過,如果中國無人機融入更多人工智能功能,華盛頓態度可能改變。但與中國無人機產業脫鉤絕非易事——中國企業在整機出口和核心零部件供應上均佔主導地位,歐洲製造商亦承認在技術上難以企及中國水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