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當日本政客高呼「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」時,日本行政部門卻在向本國企業傳遞截然相反的信息。近日曝光的日本政府內部通告揭示了東京對台灣問題的務實立場:在台日企若遭遇台海危機,需自行承擔撤離責任。這份低調卻明確的行政指導,悄然撕裂了日本政治話語的華麗外衣。 雙重政策的現實顯現 多名日本外交官和企業高管表示,日本政府通過非正式渠道持續向在台日企發出避險警告已三年有餘。核心信息明確:「若台灣遭遇緊急事態,政府無法動用自衛隊協助撤離」。 接受《金融時報》採訪的日本官員解釋,憲法限制使其海外軍事行動須獲當事國批准,而一個外交上「不被承認的台灣政府」難以提供合法授權。 日企對此心領神會。自2022年起,數家日本巨頭開始秘密演練撤僑計劃。知情人士透露,這些行動預案不包括軍事支持,完全是私營部門主導的民事行動。這種官商間的默契配合,折射出東京在政治立場與現實考量間的精准拿捏。 經濟決策的地緣映射 避險警告正對投資版圖產生實質影響。2024年日本對台直接投資驟跌27%,從2022年17億美元的峰值跌至4.52億美元。日企高管的焦慮具有代表性:在日本和美國未提供安全保障的情況下,「風險評估幾乎讓我們對台灣地區作為投資目的地的興趣不大」。近期,兩家日本百貨巨頭近期撤出台北黃金商圈,更是被島內輿論解讀為「用腳投票」。 儘管日本是台灣地區第三大外資來源地,但投資結構的微妙變化值得玩味。相比美國企業持續加碼台灣半導體產業,日企在製造業領域的投入明顯收縮。這種差異化選擇,透露出商業資本對風險的不同承受能力。 戰略棋局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政府的兩難處境在近期三方會談中尤為凸顯。據報道,五角大樓高層科爾比不斷施壓日澳,要求其對台海衝突做出安全承諾。但美方不願率先提供明確擔保的做法,令盟友深感意外。美國智庫專家庫珀道破關鍵:當特朗普本人對台戰略尚不明確,要求他國做出清晰承諾實屬苛求。 這種戰略模糊使日本陷入雙重困境。政治上需要呼應美國「協防台灣」的倡議,實際操作上卻無法突破和平憲法框架。中日關係的特殊性更令情況複雜化——日企近年在半導體等敏感領域的投資佈局,使得經濟決策天然承載著戰略意涵。當外交部發言人重申「台灣問題紅線」時,東京更需權衡每項政策的後坐力。 台海變局中的避險邏輯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陳鴻斌曾刊文指出,近年來,美國和日本為了共同遏制和抗衡中國,極為高調地加強聯手,包括相繼禁止對華半導體設備出口,以強化對中國的所謂「威懾。」 對於美日在涉台問題的立場,陳鴻斌在文中表示,從表面上看,美日雙方在共同抗衡中國的問題上,似乎是「高度一致的」,雙方之間的相關合作也是極為密切、天衣無縫的。但其實這是在瞞天過海,雙方在包括台灣問題在內的諸多重大問題上分歧明顯,破綻百出。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3月曾回應指出,所謂「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」等謬論,將嚴重侵蝕中日關係政治基礎,不僅大錯特錯,而且十分危險。「我們敦促日方重信守諾,審慎處理台灣問題,以實際行動維護中日關係改善。」 7月16日,有記者在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詢問:近期有兩家日本大企業從台灣知名百貨公司撤資。島內輿論認為,日企作此決定是擔憂台海形勢持續緊張,對台灣市場期待降低,形同「用腳投票」。對此有何評論? 新聞發言人陳斌華表示,民進黨當局持續「以武謀獨」「倚外謀獨」,破壞台海和平穩定、升高台海緊張局勢,將台灣推向兵凶戰危險境,必然會損害台灣經濟發展前景,影響外資對台灣市場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