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新世界發展(0017)主席鄭家純長子鄭志剛上月曾透過發言人回應傳媒報道時表示,其上任時集團已負重債。然而新世界於2017年起鄭志剛擔大旗改任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,以及於2020年再改任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後,綜合債務淨額及總借貸都處於升軌。該集團的總借貸到2021/22年度(2022年6月底)更曾高見1933.08億元,其後手持現金及信貸低於兩年內到期債務水平,更為其後急需再融資解困埋下伏筆。
【明報專訊】颱風襲港加上未有大型新盤開售,令剛過去的周末兩日一手市場淡靜,只錄約23宗一手成交,較對上一個周末逾240宗成交量,大跌約90%。大部分一手成交於剛過去周六、即颱風襲港前錄得。其中嘉里(0683)元朗現樓項目朗日峰,繼上周四首輪發售60伙、並單日售出31伙後,過去周末再沽出3伙兩房單位,涉資逾1300萬元,成交價最高單位為9樓A室,實用面積369方呎,成交價482.08萬元,呎價約1.3萬元。據成交紀錄冊顯示,項目迄今累沽34伙,佔全盤82伙逾40%。
【明報專訊】早前港股有「退市潮」,惹人關注,當中有公司到其他地方上市,但更多的是大股東提出私有化。當時不少人當然又講「金融遺址論」,認為金融中心已死云云,亦有人認為,又是經濟很差的表現。但筆者當時提到,最大的啟示,是港股估值很吸引。理由很簡單:若生意真的「無得做」,大股東為何要自己攬上身,「放生」小股民?大股東願意私有化,必定有私心,說穿了就是認為股價被嚴重低估,倒不如自己買回公司。私有化後,等機會再上市又得,到其他地方上市亦得,賣給人又得,自己繼續營運也可以。